导入数据...
  
甘娜 | 从战“疫”的“新鲜感”到混合式教学的“新常态”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3日
  查看:410
  来源:

   

个人简介

640 (1).webp (12).jpg


     甘娜,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四川文化创意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市旅游局专家库成员,“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专家智囊团成员。从事人文地理与旅游规划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厅级项目5项,主持各类规划项目60余项,在《中国藏学》、《园艺学报》、《农村经济》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来的生活秩序,国内高校在疫情防控下无法延续线下教学模式,不得不延迟开学。为了应对这一状况,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利用“长江雨课堂”、腾讯会议等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进行了混合式教学,保证了学生“开学课程”顺利进行,而老师们也充满热情地开启了“主播生涯”。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的甘娜老师就在自己的“主播生涯”中总结出了有关线上教学的相关经验。


一、引领思想,传授知识

结合目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线上教学全过程,真正达到“课程思政”回归育人本源的根本要求,让课程充满正能量。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武汉成为全国疫情的重灾区,全国人民心向武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统一部署下,全国的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美逆行者”。而老师在线上授课时将疫情防控等思政元素嵌入课堂,结合疫情期间时事热点充分挖掘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让战“疫”成为“活教材”,发挥“正能量”,让专业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坚定信心,做好规划,正确面对暂时的困难,让学生们努力成为一名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二、改革教法,创新教学模式

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打造线上线下的课程混合式教学,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施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从“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探索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变革“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研讨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实施学习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三、融入科研,打造精品课程

高质量在线教学的落脚点在于教学设计,着力点在于教学科研资源应用。疫情期间,为确保学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能获得足够知识、掌握必需技能,甘娜老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对《园林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交通地理与交通规划》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融入她主持的课题案例,改变备课方式,创新教学形式,优化互动模式,更注重师生教与学双向体验和成效,呈现出一堂堂精彩的线上课程。

四、多措并举,精心进行教学

1. 课前做好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最主要的阵地,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在线教学中,课前将预习PPT上传至“雨课堂”,并发布学习公告。为方便交流,又以“学号+实名”的形式建立QQ群,做好课前准备,保证课堂教学、流畅、紧凑。

2)做好课前准备,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正式上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没有预习和只看了部分PPT的同学在雨课堂中均有显示),在QQ上通知未查看和部分查看的学生尽快完成预习。

2. 课中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

1)上课通过雨课堂检测到课率,并检查预习质量。

2)雨课堂授课,随时检测,学生积极参与;弹幕和学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3)雨课堂拥堵时,采用腾讯会议或者分享屏幕的方法授课。

3.课后及时公布数据并做解答,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

4. 学生参与文创产品设计,提升手绘能力

在实验课中,学生进行平面布局、方案设计、效果图制作等手绘练习,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对建筑形体的把握能力,对色彩、质感、光影、虚实、主次关系的控制能力;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设计学习和专业知识提升奠定必要的基础。以下为学生的手绘图:

640 (4).png640 (5).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