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余娟 | 跨学科思维引革新,社会创新育人才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4月8日
  查看:13
  来源: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激励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我校自 2018 年启动了“教育基金本科教学优秀奖”评选工作,评选出一批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丰富成果的一线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推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2023年末,经学院推荐和校级评选,全校共评选出教育基金“本科教学优秀教师”25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9名。在这春意然的三月,请跟随小编走近这群优秀的老师,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



教师简介

余娟,女,硕士,讲师。主持及参与旅游规划策划、政府调研项目30余项,被聘为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家服务团成员。出版教材及论著4本,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厅级课题10余项。个人获得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商科教育实践教学大赛一等奖、成都市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基金“本科教学优秀奖”“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优秀本科生导师”“2020年春季在线教学之星”“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余项。

    image.png

 

一、课程简介及创新背景

《旅游策划的理论与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素养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课程。传统的作业要求学生以旅游策划专家的视角,基于旅游资源特色做出策划方案。但当代游客对景区的诉求不再只是美丽的风景,还要有美好的生活。时代呼唤着具备公民意识的实战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民生的视角,跨界协作,超越产品设计范畴,向助力于解决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社区营造等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方案转型,为当地提供更加综合的解决方案。

 

image.png 

余娟老师及团队成员通过调研、访谈旅游策划公司管理人员发现,我们培养的旅游人才能力及素养还有待提升:

1、跨界协作解决社会问题经验欠缺

学生大多以理论为导向,教学活动基本集中在课堂上和校园内,无法直面真实旅游产业问题。学生急需躬身入局,在文旅场景和实践场域中发现新问题,积累跨界协作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

2、跨学科整合知识的能力不足

学生接触了大量的跨学科知识和海量网络信息,但缺乏真实情境和项目驱动,难以整合跨学科知识及调动资源,创造性和建设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大多数学生成长环境优渥、社会经验和自我观照不足,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实践

课程教学团队紧抓文旅行业“服务和体验”的牛鼻子,从“跨学科思维”和“社会创新”两个维度,集中发力进行教学创新。
    社会创新是指对某个社会问题的新颖的解决办法,它通过创造新的社会关系或合作,提供一种产品、行动方法或商业模式,为整个社会带来可持续的利益。“社会创新”由社会使命驱动,它所强调创造的价值是经济和社会的共同价值。

而跨学科思维不单独把个人思维局限在某个单一的知识结构,而是把其他相关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构建全新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多维度思维模式,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教学团队从社会创新议题中获得灵感和启示,经由“情境嵌入、实践沉浸、协同赋能”路径,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实践。

image.png

以“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作为高阶目标,拆解成可衡量的考核目标。

按照新文科、国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及行业需求,重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其中,实践创新能力拆解为团队协作、自主学习、问题解决;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拆解为洞察问题和建立多元思维的能力;素养目标包括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能力和素养目标是高阶目标。

image.png 

(一)构建课程与项目互嵌的服务学习模式

课程团队走访旅游公司、创新企业、博物馆、人文艺术场馆、社区基金会和景区管委会,在教学内容中嵌入社会创新、城市创新、创意创见等互动议题,包括但不限于旅游减贫与乡村振兴、旅游与大健康、研学旅行赋能优质教育、性别平等与旅游业女性就业、低碳旅游与绿色社区、非遗旅游与产业创新、全域旅游与社区营造、公园城市建设与绿道旅游、生态循环农业与乡村旅游、民族旅游与跨文化交流等议题。

余娟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团队,走进景区、社区和乡村,担当志愿者和调研员,从社会现象中发掘矛盾和冲突;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服务项目,对接跨学科思维与实务性知识,课程内容与服务内容由两者共同的核心任务实现融合。学生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运用跨学科思维和学科知识进行项目评估和旅游策划设计,与利益相关者协商,寻找解决方案,提供智力支持。学习成果及方案可以直接为景区或社区建设采纳,助力城市化进程与创新发展。在解决问题中,服务企业和社区,服务教学和学生,真正落实“校企对接”和“社企对接”。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建构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协调外界中完善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

image.png

(二)采用以实践导向的进阶式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服务学习模式,教师团队采用以实践导向的进阶式教学设计助力高阶目标。第一阶段是行为训练为主的经验学习,第二阶段是思维训练为主的研究导向的学习,第三阶段是心智训练为主的拓展性学习。

学生在实践场景中,以真实社会问题为驱动,跨界共创,实施项目;由项目激发研究性学习,搭建跨学科知识体系;由课程实践反思个人成长,激发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学习流程环环相扣,循序进阶。

image.png

在第一阶段,面对社会问题,同学们往往不知道如何选题。因此,老师引导同学按照“小而美”“来源于生活”“可落地执行”“融合商业思维”的原则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同学们需要与跨界导师、社区居民完成共享课学习、现场调研、共创设计、落地执行、二次共创、成果展示、微创业孵化活动。

image.png

第一阶段初步使用了旅游管理学、社会学和设计学的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积累了社会创新的实践经验。但是,对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方式理解不深入,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学科更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因此,还需要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

团队老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找出一个自己“感兴趣”“小而深”的问题。围绕一个问题,寻找跨学科思维模型。那么,同学们需要掌握哪些学科的思维模型呢?我们引入了线上课程《给年轻人的跨学科工具》22个学科,120个重要思维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全局性的理解力,通过剖析问题、分析本质、匹配规律、看到学科之间的相似性、跨界迁移、课后完成创新报告。

第二阶段以跨学科思维训练为主,养成融会贯通使用知识的思维习惯。

image.png

但旅游服务经常会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情况,还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心智管理。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应对突发危机心智模式。同学们发现面对不确定性和多变的世界,需要具备主动参与、换位思考、动态调整等复杂心智。

image.png 

同时,反思个人成长,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为世界做什么?”以行动清单的方式引领未来五年的学习和工作。以服务者的行动,承担起旅游人的社会责任感。

image.png

(三)引入五师团队,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共同体

五师团队践行跨学科协同育人。主讲教师、企业导师、社区导师和朋辈导师汇聚,通过开设讲座、项目共创、社群辅导、方案评价、共建资源等多种方式,实现多体协同、功能互补的多维育人机制。

共商编写《工作手册》,明确职责和分工。共同编制《社会创新入门指南》《课程任务单》《跨学科社会创新工具手册》(1.7 万字,56 页)、《跨界导师教研记录手册》(4.5万字,67页)《旅游策划师专业提升专题讲座》、导师答疑回信(共计1.3万字),支持跨学科项目教学、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提升,形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拓展课程朋友圈,开展课程联盟战略合作,深入挖掘跨校跨学科教学素材。教师团队加入跨校社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红旅青年”思政工作室,2021年)及课程平台(西交利物浦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2022年),共建共享案例库、项目库和导师库。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邀请、自组织、自驱动,邀请跨界导师加入导师组。

          image.png


(四)赋权学生,师生共创个性挑战性项目

1、共议选题:打破通识教育与专业课隔阂,鼓励跨班、跨专业、跨课程组建学习团队,基于文旅大概念挑选社会议题,设定高阶核心学习任务。

2、共创公约: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旅游策划工作室,根据自身性格兴趣,选择岗位、职责和任务。订立和签署《课程公约》,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契约精神。

3、共定个性化项目成果形式:与学生共同决定项目的成果形式,赋权学生,鼓励学生以“社会创新”“跨学科思维”引导,结合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微调研、微营销、微研学旅游策划方案。

4、朋辈领航:大力提倡朋辈辅导,以服务学习、发现自我和共同成长为宗旨,依托朋辈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新媒体运用等方面的优势,通过项目经验分享、社会意识培养“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学科竞赛护航”等方式营造学习社群和提供针对性指导。

5、共商评价标准:发动全班学生根据OBE模式,分组讨论,利用闯关游戏的方式,参与课程考核设计,采纳学生提出的“课程之星”的良好建议,将规范性考核与个性化考核结合。

6、共建工具表和项目库:根据学生实践反馈,共建项目式学习工具表及案例库。项目库不仅收录产出成果的成功案例,也关注和衡量学生成长过程,包括失败教训、脑洞灵感、会议记录,遇到困难及解决方法,以资借鉴,传承赓续。

7、共创课程LOGO及共益社会创新工作室:与影视传媒学院选课学生共创课程LOGO。依托学生《基于“服务性学习+社会创新”的新文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进研究》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设共益社会创新工作室,开展社会创新与职业规划、学科竞赛、专利创新等跨校跨专业的线上圆桌会议,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跨学科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image.png

(五)课程考核,构建成长性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重视“学习成长”和“成果产出”,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体现动态迭代、及时反馈和全程贯穿。

课程通过“课堂展示”“思维笔记”“创新报告”“项目方案”“行动清单”作业来考核学生成长。每项作业设置相应的评价量规。在主讲教师评价,生生评议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企业导师、社区居民、朋辈导师评价。让策划方案能够从五个维度,五个视角依据五方权重给出最终评价。我们要求学生注重迭代反思在讨论之后,把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和修正,最终进行成长性评价。

image.png

三、课程教学创新的效果

近年来,教学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课程评教满意率超过 90%,广获校级教学督导好评。针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认同及综合素养均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主动完成旅游策划师大学四年学业规划行动清单;服务社会意识提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志愿者服务、服务设计的积极性大大增强;跨学科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显著。

课程项目《碳麓之旅——研学旅行策划助力近零碳社区共创》,通过研学策划方案及落地执行,为麓湖近零碳社区提出创造性想法和具体解决方案,促进环境、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贡献青年力量,获得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2023年学生项目成果暨大赛特等奖、“第二届学生重塑城市“全球竞赛成都赛点提名奖与2023CSR环球创新榜”优秀案例奖“。

image.png

学生课程作品(旅游策划文案)被业内公司采纳和应用,极大激励和切实支撑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全国红色旅游策划大赛”、“四川省乡村振兴创意策划大赛”和“四川省农业创意策划大赛”等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并且获奖50余项。

image.png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