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王雨 | 以爱为桥关爱学生,以生为本实施教学
时间:2020-10-14 11:32:18   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查看:881


                                                                     教师简介


640.webp (2).jpg

     王雨,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安全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安全生产专家,四川省安全培训专家,四川省应急管理专家,四川省安全社区评审员。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课题3项,原国家安监总局项目2项,四川省教育厅项目4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曾先后获得煤炭行业高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四川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新秀奖,四川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四川师范大学现代园丁奖、全国煤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度教育基金优秀本科教学奖等多个荣誉。


自2006年进入川师从教以来,王雨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爱”为桥梁,关爱学生,受到了学生的尊重与肯定,赢得了学院同行的好评。

1.重视课前教学设计

工科出身的王老师认为教学只要把学生讲懂就行,不用讲究方法,不用讲究教学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经验的丰富,王老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较多的变化,她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课前重视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日历对课程进行大致的安排,通过编写课程实施大纲对课程做具体细致的设计,借助课程实施大纲实现较好的课程设计。

2.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王老师曾经认为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很重要,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固然重要,但教育需要信息化,必须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树立教学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意识。PPT做的漂亮,已经都不算什么了,只有将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赢得学生,所以,2018年王老师所有课程全部使用雨课堂教学,并引入慕课元素,自己录教学视频,在智慧树平台上开展翻转教学,实行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师生信息沟通和教学反馈

王老师曾经认为教学单向信息输出比较多,讲完了就行了,虽然感觉良好,但是事实上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好。现在她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信息沟通,树立了教学反馈意识。每堂课前,王老师养成了查看雨课堂或者智慧树平台的学生留言的习惯,并及时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见面课也会提前到教室,和学生们聊一聊,问问学的怎么样,有没有困难,作业做的怎样,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方式让王老师和同学之间有较多的交流,同时也实现了从教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不和谐的状态向平等融洽的状态转变。

4.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王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但是后来王老师有意识地改革教学方法,加入了较多的过程性考核内容,通过学生讨论、讲课、案例分析、学生出考点和社会调查等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从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的转变。

5.主动求变,形成个人风格

在教学改革中,王老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主动听课,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的教学风格。

首先,在本科教学中,王老师创设了课前五分钟课堂分享活动,通过这5分钟和学生分享历史上的当天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让学生们牢记事故教训,同时利用这个时间结合课程思政内容,开展学习态度、国家意识、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教育,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堂课中,使专业课程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其次,王老师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多一点思考问题的时间,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环境,在探索和参与中学习。课堂上推行多种学生参与的教学形式:学生讲课、案例讨论、课外调查和课内展示、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学生出考点等。所授课程的成绩组成也相应的多元化: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考核占5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讨论、课后文献查阅、思维导图的绘制、问卷调查和论文写作,还有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过程考核要求。王老师也比较强调课程论文的写作,并鼓励学生发表,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经过指导修改之后,发表在安全工程的专业期刊上,这让学生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在这十四年的教学工作中,王老师始终把热爱三尺讲台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这当中有付出也有收获,付出的是对学生的爱,收获的则是学生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幸福和感动。


编辑:网站管理